煤岩孔裂隙结构分形特征及渗透率模型研究 论文
为探究煤岩孔裂隙结构与渗透特性的联动关系,采用了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和分形理论等手段,对煤岩孔裂隙结构的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自主研发的出口端正压三轴渗流装置,在恒定有效应力条件下进行孔隙压力升高的渗流试验。研究基于分形理论,考虑了煤岩表面孔隙分布情况对渗透率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包含孔裂隙分形特征的煤岩渗透率模型。模型的合理性通过试验得到了验证,进一步对煤岩孔裂隙下分形维数和渗透率的耦合进行了定量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六盘水矿区煤岩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孔隙和裂隙,其中四角田7号煤层的孔裂隙发育情况尤为显著,裂隙宽度较大且清晰,同时伴有大量交叉微裂隙及孔隙的发育(更多详情参见煤岩孔裂隙结构分形特征及渗透率模型研究)。通过盒维数法计算发现,煤岩孔裂隙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并且煤岩孔隙率与分形维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恒定有效应力条件下,随着孔隙压力升高,煤岩渗透率先急剧降低,后趋于平缓;同一孔隙压力下,因孔裂隙结构差异,煤岩渗透率存在显著差异(详细研究请参考煤岩渗透率与有效应力耦合关系及控制机理)。煤岩表面孔裂隙结构越复杂,分形维数越大,有助于瓦斯运移,使渗透率呈上升趋势。
建立的考虑孔裂隙分形特征的煤岩渗透率模型,无论是理论机理的适用性还是试验点的匹配性,都较为适用,能够更好地反映孔隙压力与渗透率之间的联动关系。相比于其他研究,这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更具优势,如在新景矿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下载地址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