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失效机理有哪几种?
元器件失效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温度导致失效:温度是影响元器件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的升高会对半导体器件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单元P-N结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的变化会使得反向漏电流成倍增加,进而导致晶体管放大器工作点发生漂移,电流放大系数变化,特性曲线变形,动态范围缩小。此外,温度的升高还会使得P-N结的正向压降减小,导致元件的低电平抗干扰电压容限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高电平抗干扰电压容限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引起输出电平偏移,波形失真,稳态失调,甚至热击穿。 2、湿度导致失效:湿度过高,含酸碱性的灰尘会腐蚀元器件的焊点和接线,造成焊点脱落,接头断裂。湿度过高还可能引起漏电耦合,而湿度过低则可能产生静电。因此,环境湿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3、过高电压导致失效:元器件上的电压稳定性是保证其正常工作的关键。过高的电压会导致元器件热损耗增加,甚至导致电击穿。特别是对于电容器而言,其失效率与电容电压的5次幂成正比。集成电路超过其最大允许电压值会导致器件直接损坏。此外,电压超过元件的耐压值会导致其击穿,严重时可能导致热击穿。 4、机械振动与冲击导致失效:机械振动和冲击会使一些内部有缺陷的元件加速失效,造成灾难性故障。机械振动还会使焊点、压线点发生松动,导致接触不良。如果振动导致导线不应有的碰连,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5、电气过应力(EOS)导致失效:电气过应力是元器件常见的损坏原因之一。EOS的表现方式是过压或者过流产生大量的热能,使元器件内部温度过高从而损坏元器件。这种损害是由电气系统中的脉冲导致的常见损害方式。总结以上几种元器件失效机理,可以看出,元器件的失效直接受环境温度、湿度、电压以及机械等因素的影响。为了防止元器件失效,应尽量控制这些因素,保持元器件的工作环境稳定。同时,针对不同的失效机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设计过流保护电路、使用抗湿性好的封装材料、控制工作电压在允许范围内等,来减少失效的风险。
下载地址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