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考试认证
  3. 其它
  4. 典型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 论文

典型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 论文

上传者: 2024-08-20 01:27:28上传 PDF文件 4.95MB 热度 9次

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干旱半干旱草原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区,同时也是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电基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然而,由于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该区域出现了土地退化、地下水位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伴随时间推移,这些问题逐渐累积,并对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生态累积效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已给予高度关注。

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某一生态要素或某一时间段的生态效应分析,但由于煤矿开发具有生命周期和复杂的能量物质流动特性,这些研究在综合性和全面性上仍显不足。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些问题,有必要深入阐述国内外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的相关研究,并详细分析煤矿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发展过程与草原生态系统演变的空间关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综述》中对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可以提供相关背景信息,帮助理解煤矿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详细阅读】。

针对内蒙古东部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的生态效应累积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了水、土、植被等关键生态要素的累积源、累积途径及表征形式。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对1981年至2015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累积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1.29%的像元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而通辽市西北部、赤峰市北部及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的约16.86%的像元植被覆盖度呈现减少趋势。与此相对,呼伦贝尔市西部、兴安盟南部、赤峰市及通辽市西南部地区的约21.85%的像元植被覆盖度则呈现增加趋势【了解更多】。

下载地址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