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考试认证
  3. 其它
  4. 黄土沟壑区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性质演变特征 论文

黄土沟壑区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下土壤性质演变特征 论文

上传者: 2024-08-20 00:47:14上传 PDF文件 2.1MB 热度 9次

**

植被恢复是扰动地生态修复的基础,土壤质量的改善是植被恢复效益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揭示干扰地自然和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差异,对于指导干扰后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后土壤性状动态演变规律的对比研究仍不够充分。因此,研究选取我国煤炭化工基地榆神府矿区黄土塌陷地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人工和自然两种植被恢复模式下1~15年土壤理化生性状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植物群落演替特征,探讨黄土塌陷地植被恢复与土壤质量之间的演变关系。

结果表明:

① 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人工和自然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水分、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酶活性和菌类数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然而,人工恢复样地的土壤理化生性状改善程度优于自然恢复样地。了解更多关于不同植被指数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可参考相关研究

② 从土壤性状的恢复速度来看,自然植被恢复10年后,土壤水分和生物学特性基本可以达到塌陷前水平,但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仍然低于未塌陷地水平。而人工植被恢复6年后,土壤各理化生监测指标均可以达到甚至高于未塌陷前水平。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的深入分析,可以参考此处的相关资料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

③ 土壤密度、水分、有效养分和菌类均与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被覆盖度具有较高相关性。研究还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影响植被恢复样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若您对三种生态修复措施对草原植被特征影响的研究感兴趣,可以查看相关内容以获取更多细节。

下载地址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