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课程学习
  3. 专业指导
  4. 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传统管弦乐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必备指南 带目录书签

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传统管弦乐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必备指南 带目录书签

上传者: 2018-12-08 23:56:55上传 PDF文件 12.86MB 热度 46次
《现代音乐人编曲手册:传统管弦乐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必备指南》: 一本为录音棚乐队作曲和音译制作而作的实用指南 为现代录音棚乐队的音乐制作而进行传统乐队和MIDI乐队的配器法技巧的学习。 进行专业制作的完整创作过程:从总谱到最终完成混音的线带。 随书附赠光盘中包含127个音频示例,可直接打印的图片和总谱,免费软件及试用版软件。 随书附赠光盘中包括:IK-Multimedia、Arturia、Bandmateloops等公司的免费软件及试用版软件。 DVD包含127个音频示例,可直接打印的158张图片和33张总谱。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皮耶若罗(Andrea Pejrolo) (美国)德罗萨(Richard DeRosa) 译者:夏田 刘捷 合著者:黄英侠 皮耶若罗(Andrea Pejrolo),是一位音乐技术教授。同时也是MIDI编程员、声音设计师、作曲家,编曲家,并且还是一名爵士原声贝司和电贝司手,目前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和新英格兰艺术学院任教。他曾经合作过的团体和个人包括纽约林肯中心、唐·西比斯基、联合国和美国广播公司。 德罗萨(Richard DeRosa),是一位作曲家、编曲家、管弦乐配器家,同时也是威廉帕特森大学和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 。他的编曲曾由温顿·马沙利和林肯中心、梅尔·路易斯、杰瑞·穆勒根和葛伦·米勒大乐队等演奏录音。他已经为多部电视作品创作过原创音乐,包括《导引之光》、《另一个世界》和《世界颠覆日》等。 目录 1 MIDI作曲、编曲和管弦乐配器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1 1.1 MIDI和音频音序介绍 1 1.2 MIDI标准 2 1.3 MIDI信息及其实际应用 5 1.3.1 通道声音信息 5 1.3.2 最常用的控制改变 9 1.3.3 扩展控制器 10 1.3.4 粗调与微调 11 1.3.5 控制你的声音 12 1.3.6 注册和非注册参数 13 1.3.7 通道模式信息 14 1.3.8 系统实时信息(System Real-time Messages) 17 1.3.9 系统通用信息(System Common Messages) 17 1.3.10 系统专有信息(System Exclusive Messages,SysEx) 18 1.4 管弦乐法原理 19 1.4.1 作曲 19 1.4.2 音域 19 1.4.3 音区和泛音列 20 1.4.4 移调 21 1.4.5 非移调乐器 22 1.4.6 移调乐器 22 1.4.7 厚度、平衡和强度 22 1.4.8 使用钢琴写作的风险 23 1.5 最终的考量 24 1.6 小结 25 1.7 练习 26 2 节奏乐器组的声部和音序编写 31 2.1 导言:总体特点 31 2.2 节奏乐器组的组成 31 2.3 关键乐器所担当的角色 32 2.3.1 贝司 32 2.3.2 套鼓(以及辅助打击乐器) 33 2.3.3 键盘和吉他 34 2.4 色彩和风格 35 2.4.1 贝司 35 2.4.2 吉他 35 2.4.3 键盘 35 2.4.4 键盘打击乐 36 2.4.5 套鼓 36 2.4.6 辅助打击乐器 37 2.5 节奏乐器组声部的写作 38 2.5.1 贝司声部 39 2.5.2 套鼓声部 39 2.5.3 吉他声部 39 2.5.4 键盘声部 41 2.5.5 键盘打击乐声部 42 2.6 节奏乐器组的谱例 42 2.7 节奏乐器组的音序编写:引言 43 2.7.1 键盘 44 2.7.2 原声钢琴 46 2.7.3 原声钢琴的音序编写和混音技巧 47 2.7.4 其他键盘:电钢琴和风琴 49 2.8 合成器 51 2.8.1 硬件和软件合成器 52 2.8.2 合成技术 53 2.8.3 模拟减性合成 53 2.8.4 加性合成 55 2.8.5 调频合成 56 2.8.6 波表合成 56 2.8.7 采样 57 2.8.8 物理建模合成 58 2.8.9 粒子合成 59 2.9 为吉他编写音序:概述 60 2.9.1 吉他声部的音序编写技巧 61 2.9.2 虚拟吉他的混音 65 2.10 为贝司编写音序:概述 67 2.10.1 贝司声部的音序编写技巧 68 2.10.2 虚拟贝司的混音 70 2.11 为鼓和打击乐编写音序:概述 72 2.11.1 鼓和打击乐声部的音序编写技巧 74 2.11.2 鼓和打击乐的量化 76 2.11.3 律动量化 81 2.11.4 在鼓和打击乐上使用演奏控制器 82 2.11.5 最后的润色 83 2.12 虚拟鼓和打击乐的混音 84 2.13 节奏乐器组音序编写的终极考量:速度变化 88 2.14 小结 90 2.15 练习 93 3 弦乐队的声部和音序编写 94 3.1 导言:总体特点 94 3.2 声音的产生 95 3.2.1 空弦对按弦 96 3.2.2 运弓法 96 3.3 用于获得更好表情的演奏技巧 98 3.3.1 滑音 99 3.3.2 拨奏 100 3.3.3 泛音 100 3.3.4 弱音器 101 3.4 具体乐器 102 3.4.1 小提琴 102 3.4.2 小提琴在管弦乐配器中的功能 104 3.4.3 中提琴 104 3.4.4 中提琴在管弦乐配器中的功能 105 3.4.5 大提琴 105 3.4.6 大提琴在管弦乐配器中的功能 107 3.4.7 低音提琴 107 3.4.8 低音提琴在管弦乐配器中的功能 109 3.5 管弦乐配器的谱例 109 3.6 竖琴 110 3.6.1 记谱法方面的注意事项 111 3.6.2 整体升降 112 3.6.3 踏板示意图 112 3.6.4 踏板的变化 113 3.6.5 竖琴的级进滑奏113 3.6.6 乐队环境113 3.7 弦乐队的音序编写 114 3.7.1 合成技术和音色库的选择 114 3.7.2 多层音色 116 3.7.3 具有琴键切换功能的音色库 117 3.7.4 弦乐器的高级层叠技巧 119 3.8 弦乐的MIDI音序编写技巧 121 3.8.1 起音和释音控制 121 3.8.2 演奏控制器 124 3.8.3 扩展演奏控制器 126 3.9 用于弦乐音序编写的硬件MIDI控制器 129 3.9.1 弦乐音序编写的特殊技巧 133 3.9.2 连弓、断弓和分弓 133 3.9.3 近指板奏法、近琴马奏法和弱音奏法 133 3.9.4 颤音和震音 134 3.9.5 失谐技巧 136 3.10 竖琴的音序编写 138 3.11 弦乐组的混音 139 3.11.1 弦乐队的声像设置 140 3.11.2 弦乐队的均衡处理 141 3.11.3 混响 142 3.12 最后的润色 144 3.13 小结及弦乐队声部写作和音序编写时的终极考量 144 3.14 练习 147 4 木管组的声部和音序编写 149 4.1 总体特点 149 4.2 木管组 149 4.3 发生 151 4.4 具体乐器 153 4.5 萨克斯 160 4.6 有关管弦乐编曲的注意事项 162 4.7 木管乐器的编曲 165 4.8 合成技术与单色库选择 165 4.9 木管乐器的编曲技巧 169 4.10 MIDI控制改变信息的使用技巧 171 4.11 演奏控制信息 176 4.12 扩展演奏控制器 178 4.13 木管组音序编写技巧 180 4.14 最后的润色 182 4.15 木管乐器组的混音 184 4.16 小结 188 4.17 练习 190 5 铜管组的声部和音序编写 193 5.1 总体特点 193 5.2 管弦乐队中的铜管组 193 5.3 爵士乐队中的铜管组 194 5.4 发声 194 5.5 具体乐器 196 5.6 弱音器 204 5.7 铜管乐器的配器 205 5.8 铜管组的音序编写 207 5.9 铜管组音序编写中的MIDI控制器 212 5.10 铜管乐器的音序编写技巧 214 5.11 铜管乐器的演奏控制信息 220 5.12 扩展演奏控制器 224 5.13 铜管组高级音序编写技巧:失谐 225 5.14 加入真实乐器 227 5.15 最后的润色 228 5.16 铜管组的混音 229 5.17 小结 235 5.18 练习 236 附录A谱例 239 DVD音频示例列表 264 序言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受到高度的重视,关于影视声音技术与艺术方面的研究,正在从以往的专业特征向着产业特征来延伸。在延伸的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又逐步地与当代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密切呼应。这就使得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再次审视技术上的着力点和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艺术与技术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艺术借助技术的手段构建了艺术的“轮廓”,技术也因有了艺术上的感觉获得了特有的“神情”,零星的感觉聚合起来生发出技术与艺术的自觉意识和共同追求,最终完成的作品才有了独特的“韵味”。一部声音艺术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史。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有着向具有前沿优势的国家进行借鉴与学习的历史传统,从而形成了较强的学科跟踪能力。早在机械录音时代,上海明星公司与法国百代公司合作,研制出自己的腊盘配音设备“百明风”,并且使用这一设备录制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进入到光学录音的时代,由我国电影先驱司徒慧敏参加研制的“三友式”电影录音机,取得了实验上的成功,并使用它先后为多部影片进行了录音工作。其中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由“三友式”录音机录制完成的,并且在当时还发行了单曲唱片且广为流传。当年研制“三友式”录音机的诸位前辈,恰恰是借鉴了美国电影的有声技术。 我国的声音技术,基本上经历了从原初的模仿到自主原创的发展过程,无论是机械录音时代,还是光学录音时代、磁性录音时代、数字录音时代,都是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同样,我们的声音艺术创作也是在不断地掌握了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呈现了从局部的出新到整体创新的艺术走向。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逐渐地丰富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全面认识,并且最终带来了观念上的升华和艺术价值的提升。 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伴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在声音技术与艺术研究的领域中,非常重视对国内外当前的技术成果与艺术潮流的及时学习与借鉴,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完整性和深入性。出版这一套专业丛书,不仅体现了我们近年来关注到学科前沿的理论成果,而且表明我们要以这些学术成果为参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向更多的学子铺展宽阔的研究视角和深入学习的可持续途径,并且指导他们在理论的滋养下开展更加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创新活动。 当前我们正处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阶段,尤其是电影产业将在今后的十年迎来难得的“黄金机遇期”。 文摘 插图: 下面是一些谱例,它们涉及节奏乐器组的功能、编配和声部写作。所有乐谱都在本书最后的附录A中。 谱例2.1是疯克风格的。乐谱中包含了旋律声部的草稿作为参考。乐手们可以看出,节奏声部编写得非常详细,吉他和贝司声部已经进行了移调(记谱比实际音高高一个八度)。多数情况下,有经验的节奏乐手能够创作出听上去与这个谱例非常接近的声部来,但这里把音符详细地写出来有助于展示节奏乐器组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用MIDI制作节奏声部时需要输入的音符。 分析:贝司和鼓声部是以一个两小节的乐句为基础的。两个吉他声部是用一小节的节奏型编写的。在吉他1中,音符F指明了和声排列中的最高音。和弦功能标记减少了乐手在读谱时的阅读量。节奏型是用来控制演奏的,因此该吉他声部没有使用太密集的节奏。这一理念一直贯穿这个声部的始终。在吉他2中,通过哑音技巧创造出一种对比。吉他手“拨”弦演奏音符,但同时手掌根部仍然按在琴弦之上,这就制造了哑音的效果。同样的单音表明这里更需要敲击感的单持续音,而不需要完整的和弦。钢琴声部做旋律的补充,在主旋律的空隙做穿插补缝。 谱例2-2是现代欧洲爵士(不是爵士摇滚乐)风格的。贝司和鼓没有遵守任何具体或持续不变的乐思。相反,这种音乐提倡用更为自由的方式来进行更为发自内心的互动交流。总体上说,乐曲的感觉是连奏的,但其中带有丰富的具有“舞蹈”感觉的切分音。编写出来的声部给乐手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让他们能够根据提示发展出更多的内容。这有助于使声部统一,并能鼓励乐手从编曲者的想法出发进行再创作。 分析:在第一个八小节中,钢琴在第五和第六八度演奏着一个旋律性的固定音型,同时踏板一直踩下,以便让每个音符都一直响下去。吉他偶尔做一些旋律的补充,回声效果则让这些声音不断地重复。贝司是整个声音频谱的基础,但这个声部也在非常缓慢地移动。鼓手只用镲片来实现一种明亮的“水一样”的效果。鼓乐器本身在这一点上并不适合这种情绪。在第9~16小节,节奏乐器组开始为主旋律伴奏,并提供了更为基础的声音。钢琴声部现在开始更缓慢地运动,但却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成分:以固定的和声音型来配合旋律。
用户评论